close

鄭秀鑾阿媽 外孫妍妍把土地與生活的智慧,傳遞給孫子 
從小在彰化鄉下長大的秀鑾阿媽熟悉農事,婚後在萬華落腳三十多年,除了在紙上筆耕,紀錄人文地景,只要到山上女兒家,便會帶著孫子一起翻找、辨認路邊的野菜野果,講述各種風土趣事給她聽。 許多旁人眼中看來無用的雜草,眼尖的秀鑾阿媽卻可從中辨識出各種山珍美味,三兩下就變出一盤盤口感滑嫩的豬莧菜、烏籽仔菜和氣味十足的麻油川七,即使颱風天也不愁買不到青菜;季節對了,還能摘到皮薄多汁的野番茄,或滋味甘甜的烏籽果實,給孫子當零嘴吃呢。一談起實用植物,秀鑾阿媽更是如數家珍。「俗稱鹽酸草的幸運草其實是天然牙膏,小時候,只要把它放入口中嚼一嚼,牙齒就會變得亮晶晶;好種易長的蘆薈,半透明的果肉其實是最天然的洗髮劑……」為了生活,秀鑾阿媽的生命和土地一直有著緊密依存的關係,所以信手拈來,無一不是有滋有味的故事,而這些故事也讓小孫子和腳下的土地有了感情的牽繫。

 圖書館、植物園,祖孫好去處 

過去,只要時間允許,秀鑾阿媽幾乎每周末都帶著孩子,在票價便宜但「很有料」的美術館、博物館與圖書館中挖寶,尤其植物園、臺灣藝術教育館、臺灣科學教育舊館等,宛如他家後院的親子活動中心。秀鑾阿媽說起當年帶孩子在南海劇場看平劇、賞崑曲、看歌仔戲,露天聽歌劇的日子,彷彿只是昨天。 現在,秀鑾阿媽改帶著孫子去植物園、圖書館或去公園的露天舞台欣賞交響樂與熱情的佛朗明哥舞蹈。第一次看表演,不到兩歲的妍妍,已可專注地在台下欣賞,時而跟著手無足蹈,時而給予表演者熱情的掌聲,讓阿媽對未來祖孫一起牽著手走進戲院看戲,充滿期待! 

△帶孫兒樂此不疲,但仍需要學習 
秀鑾阿媽說,一樣是帶孩子,當了阿媽之後,感覺真的很不同。20歲出頭就當了3個孩子母親的他,平日除了張羅柴米油鹽醬醋茶,還得跟著當水泥工的先生四處做工,像個陀螺般轉個不停。 

相對於現在,秀鑾阿媽和阿公只需要帶妍妍一個小孫子,她覺得自己有更多耐心去等待他做嘗試,有更多時間去欣賞孩子的每句話、每個想法、每個動作……,在阿媽的眼中,小孫子的一切,無一不令她讚嘆,打從心底歡喜! 透過帶孫,秀鑾阿媽發現以前帶孩子時,很多惡言責罵其實是沒必要的;又比如,從前一見孫子跌倒,秀鑾阿媽常因捨不得而大驚小怪,經過女兒春子的提醒,他開始練習放手,用深呼吸把到口的擔心「吞」下去,學習淡定地讓孫子去面對挫折。 秀鑾阿媽還忍不住掩嘴、靦腆地說:「帶孫子很快樂,但我不是專家,真的還需要很多學習啦!」

△秀鑾阿媽給爸媽的話
孩子的童言童語或舉止雖然很可愛,但爸媽對於是非觀念和規矩還是得堅守,可不要因為他是「孩子」,就低估他的理解力、放縱他的行為,而讓他變得無法無天喔。 

 

《文章取自(學前教育雜誌06)20143月號》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艾力克 的頭像
    艾力克

    艾力克托嬰中心ericbaby的部落格

    艾力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